close

          

小提琴家 張智欽 ~牙醫生 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
小提琴家 張智欽
7歲開始習琴,先後師事林東哲,楊子賢,李淑德等老師。自小即參加比賽,多次得到北市小提琴冠軍,於1972年獲台灣區亞軍,更於76年及85年奪得台灣區冠軍;79年獲首屆台灣區室內樂比賽弦樂四重奏及鋼琴三重奏特優第一名。
除了得到許多比賽獎項的肯定之外,更受邀做過多次協奏曲的演出:78、79年與台灣大學交響樂團合作,81年與台北醫學院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89年在台北國際婦女會於國家音樂廳所舉辦之慈善音樂會演出 Conus小提琴協奏曲, 90年與北醫輔大聯合管絃樂團演出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91年與醫聲室內樂團合作演出巴哈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97年與醫聲室內樂團在台北及紐西蘭巡迴時演出國人作品彭靖小提琴協奏曲(日記二則), 2000年於市民交響樂團創團音樂會時與中提琴家林祝平共同演出莫札特交響協奏曲,02年及04年分別與市民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兩首羅曼史及威尼阿夫斯基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 99年應邀於洪千智雙簧管獨奏會中共同演出,03年受長笛家江淑君的邀請於其個人獨奏會上共同演出,06年3月參與陳美鸞教授「莫札特生日禮讚」獨奏會協同演出,06年6月與旅居美國的中提琴家陳麒元博士及市民交響樂團再次演出莫札特交響協奏曲,07年應歐亞管絃樂團之邀演出(流浪者之歌)小提琴協奏曲,09在台、港、澳三地演出孟德爾頌E小調協奏曲。自其進入大學至行醫迄今三十年的日子裡,未嘗終止音樂的演出及對音樂的追求。
2001年9月於新舞台舉辦個人第一次獨奏會『音樂無界』,這場音樂會在特殊的因緣下得到國際小提琴大師久保陽子、鋼琴大師弘中孝的鼓勵與賞識而促成並參與演出,在好友中提琴家何君恆及業餘大提琴家三船文彰的陪同下共同完成了一場成功的演出,自此,張智欽構築出一個願景,希望年年能與音樂界的好友一起共營一場音樂饗宴。2002年十月與鋼琴家魏宇梅及大提琴家陳建安推出『音樂無界II』,2003年九月與蔡世豪、邱明宏、楊詠婕、蘇仁瀚推出『音樂無界III』,2004年六月與林天吉、市民交響樂團合作推出『音樂無界IV』。2005年三月與陳美鸞教授、黃貞華、王瑞、連憲良、陳恩加共同推出『音樂無界V』,2007年再度與陳美鸞教授及大提琴家孫琬玲老師推出『音樂無界VI』, 2009年與豎琴家解瑄及書法家陳世憲共同推出『音樂無界VII』跨界音樂會。
1991年起任醫聲室內樂團團長及樂團首席迄今,同時也擔任「市民交響樂團」樂團首席。由於醫院行政工作繁重影響其音樂生命甚鉅, 毅然於08年初辭去主任職務,現職,台北縣立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小提琴家 張智欽 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訪問者: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小組 (簡稱Q)受訪者:小提琴家 張智欽(簡稱張)曲目:柯瑞里 佛利雅
http://www.t-classical.com/articles/2010/11/21/violinist-chang-2/
Q:您從年輕時學習小提琴,之後為何沒有選擇音樂為職業?

張: 我從沒想過要把音樂當成職業來看待,小時後確實有機會可以受到很好的栽培,我自己對音樂沒有執著到一天非練七、八小時不可,但是我把音樂定位在休閒、興趣,甚至是比興趣更深入一點,可能有一點天份,但這樣的一個投入比起職業音樂家來說確實還差蠻多的,因為我沒有那麼強的動機去持續練習,與其不能在音樂領域走到頂端,不如當成興趣來經營。Q:當時學音樂風氣為何?您花多少時間上小提琴課?
張: 我們當時學音樂的風氣沒有很盛,大概在晚我八至十年之後,學音樂才開始盛行,我跟楊子賢老師上課一直到高二要聯考時才停下來,上大學之後楊老師就建議我如果還要繼續學,可以去跟李淑德老師上課,我就練完一兩個樂章再找李老師聽,這樣上課也沒有很久,因為她很忙,一年多下來並沒有固定上課時間的。Q:您自2001年起每年固定舉辦獨奏會,您很享受上台演出嗎?
張: 如果說我為了喜歡一首曲子而練習,我可能沒有那麼強烈的動機,也沒有這樣的時間去練習,所以從2001年起我開始辦獨奏會,感覺上像是上了癮,自己很享受在台上的氣氛,那個感受跟自己練琴或跟朋友一起排練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會覺得在上台演出是個目標,目標訂了你才積極的去準備它,後來連續幾年我持續辦音樂會,也藉這樣的機會跟音樂家朋友敘舊,跟他們雖然是從小認識,但因為各自發展不同,之前跟他們在一起演出比較多是參加樂團而相遇,一起作音樂演奏室內樂的機會很少,還好我的程度不致於太差,所以邀請他們一起演奏室內樂時他們也都欣然答應。跟音樂家合作可以達到在音樂上交流的目的,也在朋友情誼上添加更多不同的色彩。Q:請您談談2009年與豎琴家解瑄及書法家陳世憲合作跨界音樂會的發想及執行過程?
張: 書法家及豎琴家都是我認識很久的朋友,在醫生室內樂團時就與解瑄老師一起合作過協奏曲的經驗,豎琴音色本身比起小提琴較為柔軟,因此小提琴有蠻多曲目是適合跟豎琴演奏的,剛好書法家朋友很早就跟我提過想要透過音樂呈現與書法一起表演的活動,可是長期以來嘗試不管是跟鋼琴或是跟其他樂器合作室內樂,要與書法一起演出好像在氣氛上無法很快地融入,我就想到或許與豎琴是一個方法,就在那場音樂會邀請他一演出。書法家本身必須要對音樂很熟悉,我就先寄音樂給他聽,之後他來看我們採排練習,演出時從我們音樂開始就一起下筆,書法的文句是他自己的創作,有點像是詩詞的創作,其他如書寫的面板尺寸也是經過討論後,配合新舞臺的場地大小一起設計。當然最後的呈現我個人覺得還是有進步的空間,因為期時書法家期待的是以書法為主音樂為輔的表演,但我們畢竟是一場音樂會,如果盡量達到像三重奏一樣的默契演出,我想書法家可能每次彩排都得書寫一次,我想這是相當困難且不容易的吧!所以其實還是有許多限制,不過至少最後呈現的畫面,我個人認為是蠻有震撼力的。Q:請您談談醫生室內樂團及市民交響樂團的創團由來?
張: 醫生室內樂團是由陳廷輝老師所創立,他是鼓勵我們醫生組成樂團的發起人,加上幾位好友努力奔波促成,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們開始認識一些業餘的管樂同好,基於曲目可以有更多元的考量,我們就考慮將兩團併成一團,也就是現在的市民交響樂團,由團長高錦弘醫師創立,我早期也曾在市民交響樂團擔任首席一職,一年在音樂廳約有三、四場演出,後來發現因為參加市民交響樂團後,公益性質的演出機會因此減少,所以覺得醫生室內樂團仍有其存在必要,就恢復醫生室內樂團的練習,我也重新投入其中繼續朝公益性質演出來努力。Q:醫生室內樂團跟其他喜好音樂的團體交流嗎?請您分享印象深刻的演出?
張: 去年我們與香港醫師協會管弦樂團合作,那一場我拉孟德爾頌協奏曲,是我見過最大的一次編制;另外還有世界醫師交響樂團,成立兩年多,是德國某位醫學院院長發起,他自己上過專業的音樂課程,自己也擔任指揮,他從德國那邊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醫師,在德國演出時就會邀請其他國家的醫師加入,在美國演出時就會以美、加地區的醫師為主,歐洲的醫師過去一起演出,擔任獨奏得都是當地的職業音樂家。今年初在亞美尼亞演出,主要是幫身心障礙兒童募款購買牙科醫療器材,那場我擔任首席覺得很吃力,因為要一邊聽指揮的英文並且翻譯給其他人,實在是蠻困難的,像這樣的交流方式我也思考結合醫療服務,每到一個地方我們可以在音樂會之後對當地醫療有一些貢獻,當然還是有些困難要克服,譬如我們在當地是沒有執照可以行醫的,但透過關係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在資源上分享,甚至幫他們爭取到其他更好的醫療來源,如某些藥商或廠商可以透過音樂活動,在某些程度上回饋給當地。Q:請從您的角度觀察,對台灣音樂教育提供一些建議?
張: 早期我妹妹也是學音樂,後來她念文化大學,之後出國,從我角度看有時候會覺得他們作音樂的態度讓我無法苟同,我會覺得好像在台灣念音樂系,尤其是大學生,好像覺得音樂系玩玩就過去了,他們在思考音樂時是用什麼態度,或是他們有多少生活經驗來支撐他們的音樂,我有時候蠻有疑問的,到底我們音樂教育的方向對不對?音樂班制度當時一出來,造成一些老師跟學生在教學關係上的扭曲,就如同很多醫生想要進大醫院,除了去面試,還得想辦法走一些後門,其實每個老師都有他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可是似乎那些”名師”的產生,間接造成家長不斷想把小孩送到那裏去,然後其他老師就只能是過客,這種心態讓你在經歷每個老師教學時很難學到東西。現在很多學校只要有資源就成立音樂班,那些學生也是想辦法把音樂班念完,也許到大學還是念音樂系,可是很多人畢業後還是不走音樂!我們大量培養出想要從事音樂教育的人,卻無法照顧他們如何在音樂教育工作上活得有尊嚴。我是真的覺得音樂班有存在的必要,可是我覺得應該是非常少數,因為當一所學校沒有空間給這樣特殊才藝技能的小孩在這上面發展,這樣是不對的,但廣泛性的每個學校成立音樂班,肯定更不對。比起讓他們接受平等式的教育,長期讓他在音樂班這樣的氛圍裡或許有利,但一般普遍性的教育對成就一個完美的藝術工作者,到底有何重要性,又應該是在什麼階段呢?如果沒有辦法在初中、高中學到足夠的一般人文教育,你在大學能夠再充實這方面嗎?我們樂團好多醫生,這算不算一種範例,告訴一些家長我們並不是從小在音樂班環境長大,但可以發展兩種以上的興趣及工作,如果你從小讓他念音樂班,換句話說是不是限制他其它發展的可能性?藝術有共通性,真正作音樂的人在美學上也是很專業,如果你一邊學音樂一邊學習雕刻,也許對他音樂的完整性會更有幫助;很多例證可以證明音樂家同時精通不同領域,我覺得牙科在醫療上可能跟美學比較有關,所以我可以接受,音樂本身是人與人心靈上交流的工具,以牙科來說可以跟病人有互動,這也是我很享受的原因,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喜歡拉無伴奏的原因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cugwhdtlnv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